心理健康科普 | 关注心理健康,享受阳光生活

作者: 时间:2024-05-15 点击数:

理健康科心普 | 关注心理健康,享受阳光生活

 

“陪情绪漫步”

接纳自己,拒绝内耗

学会宽心,储蓄快乐

《情绪革命》一书中说:“情绪生病比身体生病更可怕。”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情绪的波动,如焦虑、愤怒、沮丧等,这些情绪如果无法得到及时调节,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因此学会自我调节对于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今天小编就来围绕“心理健康”展开聊一聊,希望大家每天都能保持一个好心情哦~

 

 

 

 

心理健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而是一个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一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能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来应对社会、自然和自我的变化。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

4D0A2

大家也可以根据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10条标准进行自测:

① 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② 能充分了解自己,合理评估自己的能力;

③ 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④ 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⑤ 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⑥ 善于从经验中学习和成长;

⑦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 可以适度合理地宣泄和调整情绪;

⑨ 能在个性和集体要求之间良好平衡;

⑩ 能在社会规范框架之内,实现自我需要和价值。

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2A7DB

- Part.01 -


抑郁症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有超过3.5亿人受抑郁症困扰,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而且还在快速增长中。抑郁症是以连续长期心情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心理疾病。表现症状为:闷闷不乐或悲痛欲绝,自卑抑郁,觉得活着没意思;严重者可能有自杀意愿或自杀行为,甚至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等。相关症状也会导致认知功能降低,记忆力、注意力下降,思维迟缓、意志减退等。

抑郁症并不是简单的“坏心情”,它有着严格的诊断标准,抑郁症的诊断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且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如有相关症状表现且持续两周以上,可及时进行进一步诊断。

3D0A1

- Part.02 -


焦虑症


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又难以应对的不愉快情绪状态,同时伴有躯体方面的不舒服体验。焦虑情绪其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必要的一种情绪,当焦虑程度过高就会带来强烈的情绪痛苦,产生病理性的焦虑心理。最新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结果显示焦虑症时点患病率为5.0%和终身患病率为7.6%,病理性的焦虑会对前额叶皮质造成损伤,逐渐情绪失控,严重的甚至产生痴呆症状。具体临床表现症状如下:

· 情绪症状

常处于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警惕、忧虑的精神状态中。经常为未来担忧,担心自己的亲人、财产、健康等。

· 躯体症状

产生眩晕、心慌、气短、出汗、面色潮红、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喉头有阻塞感、身体发冷发热、胃部难受等症状,有时还会有窒息感或失控感。

4AE08

- Part.03 -


强迫症


强迫症指的是不想要的、侵入性的想法、画面或冲动,这些会引起强烈的痛苦感受,它的出现会让人被迫陷入一种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循环之中。而且强迫思维通常伴随着强烈的、不适的感受,比如恐惧、恶心、不确定性和怀疑,或者一种事情必须以一种“刚刚好”的方式做的感觉。

28956


- Part.04 -


社交恐惧症


我们日常所说的“社恐”只是一种与人交往时,觉得不舒适、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这种“社恐”多为内向、不善交际的表现。而社交恐惧症则是一种心理障碍,在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时感到强烈的恐惧和忧虑,同时或伴有心悸、恶心和出汗等身体症状,在极端情况下可导致社会隔离。主要表现为:自我封闭、不敢交友、害怕社交;有社交的欲望而得不到满足,由此而产生焦虑、孤独;不敢面对挫折,由此而逃避现实,觉得只有躲在没人的地方才安全。

2FB93

心理疾病预防


- Part.01 -


正确认识心理问题


据统计中国有2-3亿人存在心理障碍,全国平均每年都有30余万人因各种心理障碍问题而自杀。心理障碍的危害之大,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正确看待心理问题及相关疾病。

心理问题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和暂时性,常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脱离该情景个体的心理活动则完全正常。不要因为一时情绪的不稳定或低落,就怀疑自己“得病了”,相关持续周期较长的情况下及时寻求身边亲朋好友或者医生帮助,别觉得心理疾病是什么“难以启齿”的问题。


- Part.02 -


心理调节方式

  1. 维护规律作息,抵挡心理恐慌

身体是催化心理问题的一大根源,很多人没有好的作息习惯和饮食习惯,疯狂熬夜,胡吃海塞,弄的身心俱疲焦虑抑郁,还大大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所以日常生活中要避免暴饮暴食,坚持早睡早起,不睡懒觉,保持规律的作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每天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其次,避免在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它们会干扰睡眠质量。此外,可以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限制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也可以尝试在睡前进行冥想、正念练习来让身心得以放松,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5F376

 

2.坚持运动锻炼,防范心理问题

研究发现,各种治疗心理疾病的药物虽然可以很快地提升人体内神经递质的含量,但情绪并不会立刻发生改变。因为人的大脑中还有一种叫BDNF的蛋白质,它负责为神经细胞提供支持。但运动锻炼却可以使大脑中BDNF含量增加,而且在停止活动后几个小时内仍然在持续分泌,并且每次锻炼的分泌量会随着锻炼次数的增加而有所增加。所以运动不仅会抑制情绪的沮丧和低落,更会产生让人高兴的“兴奋剂”。需要注意的是运动的时间,可以选在一天中情绪低落的时间段。

5CAC9

3.学会沟通倾诉,寻求心理安全感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情感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与此同时,适当的人际沟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有效减少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觉得压力大、心里难受的时候可以尝试找个知心朋友聊聊,倾诉下自己的烦恼,把自己困惑和难受统统说出来。如果你不想让朋友知道,也可以找父母或者心理咨询师倾诉,说完后,你就轻松了一半,也会让自己更有安全感。

303D3

4.转移注意力,丰富业余生活

千万别因为心理难受就选择呆在房间或者什么都不去做,可以试着去做一些事情来转移注意力,如养几盆自己喜欢的植物,每天做做八段锦、太极拳、冥想等,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整理整理房间,做一顿美食犒劳自己,或者写写感恩日记等,这些小事看起来不起眼,但可以让情绪得到缓和,让你忘掉或者淡化心理的困扰。

569E2

 

5.心理咨询辅导,正视问题寻求帮助

可以向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寻求专业帮助,要认识到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自己有病,更不等于病情严重,而是负责任、有能力的一种表现。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咨询后一定要配合医生的建议,积极行动起来,这样才能有效果哦。

 

学院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莲塘北大道1636号    邮编:330200

Copyright 2009-2015 © www.jxswkj.com.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