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我接纳?为什么我们要学会自我接纳?
原创 林川登罗 林川登罗
1
自我厌恶
——活在被批评的童年之中
在我们小时候,父母可能会这样说:
“你这么笨,凭什么要这要那”
“连一百分都考不到,还有心思吃饭?”
“你看别人家孩子考了多少多少分,所以别人才可以出去玩,你看看那点分数?还有脸出去玩?”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你什么德性我不知道?快给老师道歉,凭什么别人老师就看不惯你,对你区别对待?”
等等这样的话,让我们习惯在一个目之所及都是“批评”和“错误”的世界里。
而在这个情况之下,还年幼的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得不到想要的“爱”或者一些其他的东西,然后这时候父母给的答案就是:
“你还不够好!”
“是因为你太坏了!”
所以在这个过程之中,可能就会开始把一切的原因都归到自己身上,稍微积极的情况是“完美主义”,消极的情况就是“抑郁情绪”,而这两者其实同样都是坏的客体分裂造成的不良情况,也像一枚硬币一样,两面都会存在。
2
自我厌恶伴生物:“完美主义”和“抑郁情绪”
“完美主义”的我们,年幼而固执的认为一切的问题和痛苦都在与自己“不够完美”,如果自己足够“完美”,那就不会这样子了。其实这就是一个问题,因为在这个完美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贬低”和“厌恶”现在的自己,没有做到认清自己的情况,一直在朝一个虚伪的幻象而努力,但“完美”是永远都达不到的,从这个角度上看,完美主义就是“自我厌恶”的产物。
而“抑郁情绪”则是另一个极端,既然自己总是不好的,那不如不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好了,这就会陷入一种消极的自我厌恶,“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真的可以是他们的心里所想,而不是现在讽刺的那种骄矜做作。
“父母吵架那可能是我不够听话吧,如果我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金钱的问题,他们或许就不会吵了,是我还不够厉害,不够完美。”
“我现在会这么痛苦,是因为我还不够强大,如果我知道的更多了,能力更强了,一定就不会这么难受了”
“为什么他的眼神看我有点奇怪?(其实可能并没有看我们)一定是因为我还不够好,我要是把着装功课做得更好,就不会被这样看待了。”
“一定是我成绩不够好,所以老师才不拿正眼看我,我要做的更好!”
停。
如果你对上面的句子有所感触的话,那么请停止对自己的鞭挞。不要再沉浸在原来和父母那一种错误模式的延续之中,这样一步步自我批判下去,迟早会陷入神经症的深渊。
那我们要怎么做呢?
3
错误的循环的源头——害怕不被接纳
从根本上,自我厌恶的根源还是在于我们小时候的一种需求——渴望被接纳和爱。而在儿时,我们的主体还没有确立,必须要借助于外在的母亲对话,才能确定自己是“好”还是“坏”。
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对我们进行过多的批判和攻击,那么我们会自然认为自己是“坏”的,所以就会不断的对自我进行攻击,也就是“自我厌恶”。
而这种“接纳”在童年时期的匮乏,会进一步引发我们对“坏”自我的批评,激起我们对“好”的渴望,而这种对好的渴望,就需要我们去变“好”,在社交和他人以及自体的沟通中,去迎合他们的需求,然后这样好像就可以变得更加被“爱”和“接纳”了。
但这就是陷入了一种迎合的投射性的认同之中,变成了“我想要接纳”所以“我付出”。但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主体的,是不可能因为你做了什么,对方就会因为你做了这些事情,就按照你想要的去做,然后又因为想要“接纳”的愿望落空,于是又一次陷入了循环。
这个循环大概就是这样:
所以想要被接纳→被父母拒绝,因为自己不够好→害怕不被接纳,去迎合大家的观点让自己变得“完美”(自我厌恶)→就算这样,还是会被他人拒绝→害怕不被接纳,然后无限套娃。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自我厌恶”,怎么和其他人有关系呢?是自我厌恶,为什么会和想要他人接纳有这么大关系?”
因为没有人是凭空生出来的,我们的“自体”都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根据米德的理论,个体自体是社会赖以并入人类精神的机制。因为自体建构于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之上,因此自体包括了社会规范和习俗的内化,所以它可以被看成是个体内部的一个微型社会。——《客体关系》
所以从这一连串论证中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自我厌恶并非完全出于“自己”,而是出于对于不被他人(尤其是父母)接纳的恐惧。
在知道这一点之后,就引出了“自我厌恶”的自救之法——自我接纳。
4
莫比乌斯的断裂——自我接纳
“你这回考的不是很好,所以妈妈决定惩罚你今晚不能打游戏,但这不是妈妈不爱你了,你就算考得再差那也是妈妈的好儿子”
“老师评判你,也是想让你活的更好。如果你觉得老师是故意甚至可能是针对你,你把整个事情从头到尾讲清楚,然后告诉爸爸,爸爸去和他讲道理,不管怎么样,我都是你的父亲”
如果儿时,耳边的话语是这样的,我们还会因为自我厌恶到抑郁么?很多时候得不到接纳只是自我厌恶一部分,更多的是不被接纳的延续,也就是会被抛弃,比如“你考不好,妈妈就不要你了”等等这样的话。
所以为了不被抛弃,不被拒绝。我们就开始先他人一步,没有安全感,焦虑的批评自己,惶惶不可终日,最终用“自己无能”作为一切痛苦的原因,可是,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无能”是不可接受的呢?是需要厌恶的呢?
因为我们在小时候的批判之中长大,自然认为“无能”的人不能得到“接纳”和“爱”。但这个标准真的是正确的么?难道“无能”,就不会被世界接受,就不会被“爱”么?
想要打破这个莫比乌斯的循环,就必须要直面曾经伤害自己的手段,去明确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本身就十分痛苦,还要在这个痛苦的同时讨好“他人的标准。”这个他人的标准即——我们必须要“有能”。
生而为人,我们不需要觉得抱歉,该抱歉的应该是身为加害者的人们,首先我们就要承认我们确实害怕不被接纳,原生家庭的贬低也着实让我十分痛苦,我们并不喜欢被贬低和攻击,我们想要的是接纳。
而现在已经成年,我们很难再让父母或者哪一个人全然的接纳自己,就算能够做到,父母终将死去,伴侣也可能中途离开,咨询师也可能因为你的经费不足而中断,但是我们可以做到自己接纳自己。
无论我们多么无能,多么不完美,我们依旧是一个好孩子,依旧是可以自然而然的活在这个世界之上的,也是有资格被他人所爱的。
记得一个公式:折磨=痛苦×反抗。本来不被父母或者他人接纳已经够痛苦了,我们自己还要反抗,去想要更多的接纳,而为了接纳又批判和厌恶自己,明明讨厌别人的贬低和攻击,结果自己也这样做,那不就是自己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连自己都不喜欢自己,这样活着不就是折磨么?抑郁就自然而然会在这样折磨的温床之中被滋养生长。
所以我们应该做到的,就是和接纳自身的一切,“无能”也好,“悲观”也好,这都是我们身体中的一部分,学会去接受而不是拒绝他们,越是拒绝,越是痛苦,去善待和接纳自己,这就是自我厌恶者的自救。
5
学会自我关怀——每日练习
以下练习可以每天,每周或者隔一段时间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和内在的自我对话。
①:想一想你把自我批评视为动机的方式。今天是否批评过自己的人格特质(如无能,懒惰等等),因为你觉得残酷的对待自己会让你往好的方面改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尝试回想为什么你会觉得攻击和残忍会让你进步,去发现造成自我厌恶的情感创伤,并关怀自己。
②:其次,想一想能不能用更关爱的方式来激励自己。如果回到曾经被批判,被否定的场景,你会更加希望那些人怎么说来鼓励和推动你进步?你认为哪些激励自己的方式是让你感受到幸福和舒适的?
③:每次想到别人说或者可能说你的一些“坏”特质时。不要首先想自己“应该”有一个好特质,去迎合他们,而是注意到自我厌恶的痛苦,并且关怀自己,尝试去支持和鼓励自己。
我们注意一点——爱比恐惧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