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活得舒服的人,都不爱“思考”

作者: 时间:2023-11-13 点击数:

真正活得舒服的人,都不爱“思考”

假期和好久不见的几个朋友约饭聊天。


可聊着聊着,话题却从交流近况变成了轮番劝慰小善。

小善是一个容易“想太多”的人。

比如这次聚会,聊起自己被催生二胎的近况时,她连着抛出好几个问题:

“也不是不想生,可万一后面被公司裁了怎么办?”

“而且我好怕又生了个混世魔王出来,我会疯掉的。”

“但说不定会是个乖巧的小棉袄呢,我其实还蛮想要个女儿的。”

“可要真二胎了,大宝不高兴怎么办,没注意偏心了怎么办?”

无论我们怎么开解,告诉小善“放松些”“先别吓自己”,还是安抚不了她。

她已然被卷入了焦虑的漩涡,很难被拉出来。

生活中,我们偶尔也会像小善一样忍不住想太多。

而且,可能越努力让自己不去想,却越会胡思乱想。这是为什么?

很可能是因为我们陷入了过度思考。

我们为什么会陷进去,又该如何去应对调整呢?

不妨继续往下看。

思考本身,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多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可能性。


但是,当思考变成了过度思考,我们就很容易沉溺在懊恼、焦虑等情绪里,难以专注当下,做出行动。

那么,怎么区分自己是正常思考还是过度思考呢?

正常的思考主要想解决的方法,而过度思考是被各种不能解决问题的想法填满。

比如,小善在纠结的“要不要二胎”这件事,正常思考的路径是:

根据目前的家庭的物质条件、精力分配、未来规划、孩子心理等综合评估,然后做出决定。

整个过程有事实依据、有参考标准,而且能得出一个结论,并做出选择的。

而过度思考则是:

大脑并没有聚焦在决策的过程,而是不断地产生新的质疑和假设。
小善抛出的那些问题便是如此。

这样的思考,永远得不出结果,还会愈发加深我们的情绪负担,直至精疲力尽。

除此之外,过度思考往往还会有这几点特征:
1.总纠结过去

这是很典型的一个特征。

当我们陷入过度思考,常常会在已经过去的,无法改变的事情上反复懊恼:

“早知道当时就该报那所学校”“当初要是选那家公司就好了”……

但其实,当时哪怕我们做了那个选择,未来依旧会在某个关头懊悔。

总纠结过去,看似是被过去的选择影响到当下,其实是为自己的“不改变”找借口。
2.总灾难化想象
另一个很常见的特征,就是总灾难化想象未来,夸大某件事的严重程度和后果。
比如,工作中有一项数据不达标,就开始担心领导会否定自己,影响月底的评价,甚至可能会炒掉自己。很多时候,这种想法并不会变成现实,但它会不断放大,让你难以摆脱,直至被消极情绪吞没。
3.习惯情绪化推理
过度思考还会让我们常常把脑海里的想法当做现实。

首先,过度思考常常和认知偏差有关。
比如心理过滤:
看待一件事情,往往只关注在负面信息上,看不见其他积极的部分,最终得出消极的结论。 比如,月度复盘数据时,明明其他数据都完成得不错,我们却只关注在没完成的那一项上,然后自我否定,认定自己不行。
或是以偏概全:在一件事情上受挫了几次后,就认定自己永远做不好这件事


其次,当我们焦虑时,往往也更容易陷入过度思考。


这是因为:

过度思考能让我们获得掌控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们的焦虑。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在面对一些不确定的结果时,就会产生一些无法控制的消极思想。

比如高考出成绩前,总会担心,一直在想结果会怎么样。直到结果出来,心里的石头才会落地。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对“不确定”心生恐惧。

而过度思考,会让我们感觉自己正在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一种虚假的掌控感——

“虽然问题还没解决,但我不是什么都没做,至少我在想了。”

这样的思考方式,可以短暂地降低我们的焦虑,但长远来看,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我们陷入无止尽的恶性循环:

为了避免焦虑不安等情绪,陷入过度思考→思考越多,越想做到完美→因此更难开展行动→因行动难开始开始自我否定→负面情绪越来越多,持续过度思考

长此以往,会对我们的整体幸福感和身心健康都造成极大的损害。
那么,该怎么走出“过度思考”,不让思考的本能,变成我们人生的阻碍呢?

首先我想告诉你,过度思考是可以改变的,这是一种可以打破的心理习惯。


为了克服它,我们可以试试这些具体的方法:

不要总让自己不去“想太多”

如果有人让你不要去想一只白熊,你会怎么办,会想什么?是不是就是一只白熊?


过度思考也是如此。

当你不断地让自己“不要想太多”时,反而会让自己想更多,更痛苦。

不要和这些想法对抗,比起阻止它,试试取代它。

比如,从现在开始,想想一只企鹅正在笨拙地拍打着身子,白熊自然就不见了。


学院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莲塘北大道1636号    邮编:330200

Copyright 2009-2015 © www.jxswkj.com.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心理咨询中心